同步课堂官网

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下)

2022-10-20 2370

以学业质量标准为核心来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是基于新课标的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重点,要求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中,以目标为引领、以评价为导向,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的练、学习的评之间进行深度嵌套和协同配合,构成一个完整、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

如何将“教-学-评”一体化落实到课堂教学,本篇文章将继续为各位介绍相关课堂教学实践。

落实“教-学-评”一体化需要贯穿“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习评价—作业延伸”

学业质量标准背景下的“教-学-评”一体化强调从碎片化课时设计走向大概念统整的、系统化的学习单元设计,重视以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为主线,以问题或任务为导向,强调真实情境、真实任务,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渗透学科思维模式和探究模式,在情境中引发多样化的学习实践,使学生经历完整学习单元,形成结构化整体性的核心素养。

在当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发展中,智慧教室的应用能够营造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多要素间的有效互动,助推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培养的创新发展。因此融合智慧课堂系统应用,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11.jpg

课堂教学设计需从单一学程设计走向整体设计,并关注目标达成

学业质量标准背景下的“教-学-评”一体化倡导先确定学习目标,再确定达成目标的具体指标、检测目标达成的方法,最后依据预期达成学习目标而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等的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同时也强调评价贯穿课堂教学活动和任务始终。

在进行“单元规划”设计时,需要依据课程标准、教科书或教参内容、核心知识承载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经验、实际学情等初步明确大单元目标,需要考虑大单元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如何达成学习目标(提出了哪些学习任务、组织了哪些学习活动)、为了高质量达标如何收集证据和评价反馈等。

在“单元规划”指导下的课时设计中,需要分课时确定学习目标及评价任务、问题情境、任务活动、学习检测与作业设计等,需要重视问题化系统构建,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脚手架,分层设计多元学习策略,在真实学习情境中引发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并针对学生表现嵌入评价。

1.png

在聚焦具体的课堂学习探究时,可明确活动主题、对应目标、学习任务、预设问题及应对策略、过程性评价等,同时基于智慧课堂系统的应用,融合信息化能够为师生/生生互动、自主学习、协作探究、成果展示、测验反馈、学情数据汇聚与分析等,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时也需要考虑技术融合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创新。

2.png

22.jpg

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要以任务驱动聚焦问题解决

在开展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或者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交流和共享,相互反复激发、评价与修正,逐渐形成新的认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课堂教学基本形式,教师和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评价依据。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更能刺激更高级的思维,促进各成员的意见彼此统一,打破以往单纯注重班级整体课堂教学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接受及认知信息的能力。

3.png

青小鹿智慧课堂系统支撑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流程

以信息化支撑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增强了师生、生生间的深层次互动、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主动性。如何开展智慧课堂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可参考往期内容。

在开展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到学生整体及个体的行为表现外,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个性化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方法,促进精准教学与规模化因材施教。而借助智能笔等智能终端的应用,能够在贴近学生纸笔书写的同时,记录并还原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老师及时明确学生思考逻辑与过程并进行针对性点评纠错,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规范学习。

33.jpg

学习评价以落实学生过程性发展与综合素质评价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合嵌入式评价、过程性评价、任务式评价、结果性评价等,评价贯穿课堂教学活动和学习任务始终,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进行评价,并引导师生综合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

课堂上常见的评价包括纸笔测试和表现性评价。纸笔测试适合于检测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的低认知维度学习目标,易于操作,但需关注题目设计中的知识维度与学生能力发展间的关联;表现性评价则适合于学生课堂表现及检测一个单元(或学期)综合性的高认知维度的目标,评价相对复杂,但真实开放的评价任务更利于培养学生深层思维能力。

注重过程性数据汇聚与分析,开展基于证据的评价: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够动态采集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数据,并智能分析每位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结果,包含学生个人表现、人际交互、任务完成、知识点掌握、学习绩效、素养发展等,支撑基于直观的学生综合数据分析进行评价与发展。同时通过伴随性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学生的过程性表现与总结性评价的分析与反馈都会生成相应的发展档案,记录存储学生的学习经历与成果,客观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发展,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学生评价模式,促进基于学生综合表现的评价模式改革。

4.png

而依托学情数据也能够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征、需求和偏好进行学习规划等,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凸显,自主能力获得发展。

44.jpg

从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后作业,切实推进作业育人功能

关注作业整体性设计:课程视域下的作业设计强调目标导向,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整合、重组,有层次地设计单元作业群,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结构性、系统性、关联性、序列性的作业系统,在合理管控作业总量的同时,要不断提升作业设计质量与作业反馈教学的效率。

重视进阶性作业设计:要重视复合思维作业,减少单一思维作业,可考虑设计单元前置作业、过程作业(课时作业)、后置作业以及课时预习作业、随堂作业、课后作业的系统构成,并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实现“掌握知能、理解意义、实现迁移”的思维进阶,积极探索学科融合或跨学科融合作业。

为学生作业完成提供支架: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要为作业提供“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路径和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和作业行为,在作业设计中给予资源、路径、要求、提示支持,并嵌入评分标准,帮助学生能够跨越障碍,高质量的“做事”和解决问题。

此外,在开展作业高效管理过程中鼓励科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作业分析诊断,通过智能化作业应用精准分析学情,并以学情数据反馈指导课堂教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评”一体化使得课程、教学、学习和评价融为一体,实现无缝对接,使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和素养发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而借助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能够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逐渐探索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